绑死的行非要块链吗真的值得跟区业迷深思思
每次聊到web3,大家条件反射就会蹦出"去中心化"这个词,然后顺理成章地把区块链技术往这个话题上套。说真的,这已经成为行业里的一种思维定式了。我这些年参加各种web3论坛和会议,发现90%的讨论都在围绕着"区块链怎么支持web3"打转。但我觉得,咱们是不是该换个角度思考了? 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,区块链确实是个好东西,但它本质上就是个数字账本系统。回想2008年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时候,人家就是为了解决双花问题——也就是怎么保证同一笔比特币不会被花两次。这个系统设计得确实精妙,但它最核心的特性"强一致性",对web3而言真的那么重要吗? 打个比方吧,比特币就像是一个精密的银行系统,而web3更像是整个互联网社会。我们在现实社会中,难道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全世界的每一笔交易吗?显然不用。同理,web3为什么非得要求全网数据完全一致呢? 我经常用现实社会来思考这个问题。假设我发条朋友圈说"今天北京天气真好",我邻居可能看到的是"雾霾严重"。这种信息不一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?完全不会!因为社交网络的核心需求是信息的自由流通,而不是全网数据强一致。 事实上,web3真正需要的是两个基本保障:第一,能确认信息是谁发的;第二,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被篡改。这就像我们平时发邮件需要数字签名一样,既简单又实用,完全不需要搞那么复杂的共识机制。 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区块链著名的"不可能三角"理论。简单来说,去中心化、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这三样,你最多只能要两样。比特币选择了前两者,所以它的TPS(每秒交易量)连Visa的零头都不到。 但web3不一样啊!它最需要的是啥?是让亿万用户能流畅使用的体验。想象一下,如果每次发个社交动态都要等十分钟确认,这样的web3谁会用?所以我觉得,web3应该选择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,适当放松对强一致性的执念。 作为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,我越来越觉得区块链可能只是web3生态中的一个组件,而不是基础架构的全部。就像盖房子需要钢筋,但整栋楼不能全是钢筋一个道理。 最近我看到一些新兴项目已经开始尝试非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方案,比如基于DAG(有向无环图)的技术。这些方案虽然没有区块链那么完美的安全性,但在性能和扩展性上优势明显。这或许才是web3真正需要的方向。 说到底,技术是为需求服务的。咱们搞web3的,是不是该跳出"非区块链不可"的思维定式,多想想用户真正需要什么?毕竟,技术终归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区块链≠去中心化
现实世界的启示
区块链的三难困境
未来的可能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Toncoin逆袭记:从SEC阴影到超越狗狗币的华丽转身
- MakerDAO强势崛起:从580美元到1500美元的华丽蜕变
- 周悦盈行情手记:当币圈玩起狼来了的把戏
- 揭秘加密风投之王Paradigm的传奇发家路
- 以太坊反弹乏力,后市恐将继续探底?
- Friend.tech社交代币化热潮背后: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狂欢
- FIL的漫漫熊途:社区信仰还能持续多久?
- 区块链晨报:市场迎来多项重大进展,监管动态暗流涌动
- JPEX陷入资金困局,矛头直指合作伙伴背后捅刀
- RGB协议:比特币生态中被严重低估的潜力黑马
- Maker币上演王者归来:沉寂两年终破1500美元天花板
- 以太坊DeFi霸主地位遭遇冲击:比特币正在改写游戏规则
- LTC、AVAX、TAO关键点位解析:当前市场该如何布局?
- 币圈即将迎来疯狂牛市?内行人告诉你三个不容忽视的信号
- 香港虚拟资产牌照申请大揭秘:四家实力派交易所浮出水面
- 在线教育的蜕变之路:致学教育如何在红海市场中破局
- 这个3000万美金投资的社交协议,可能藏着下个财富密码
- 虚拟资产监管风暴来袭:香港警方与证监会联手出击
- 市场观察:比特币28000关键位承压 以太坊1671看空信号明显
- 10月3日数字货币合约交易笔记:BTC和ETH的关键点位解析
- 搜索
-